vns威尼斯城官网登入-手机入口网站平台

010-88587556/9600/9800
虚拟技术、空间计算让展览越来越“好看”

最近一段时间,高品质展览成为假日“顶流”。技术加持下,主打一个身临其境的沉浸式艺术展使展览升级到“高配版”:越来越沉浸,也越来越好看。艺术馆的展演形式发生变化,也塑造了新的沟通模式、新的视角:对观众而言,过去是“去看”,如今是“去体验”。

科技如何改变展览?如何拓展感知维度、打破时空界限?如何恰如其分地烘托艺术本体、服务人的需求、人的体验而不止于炫技?这不仅是科技界的命题,也是艺术界需要寻找的答案。

展览也“赛博”

赛博,代表虚拟的、数字的、网络的或人工智能的。当数字技术多维度渗透进日常生活,依托虚拟技术的“赛博展览”应运而生。

“赛博展览”与普通展览最大的区别是什么?前者无需展品也无需在场。比如,人在北京,也能“飞”上100多米高空,让约4600年前的胡夫金字塔尽收眼底。

近日,记者来到一个名为“胡夫地平线”的金字塔沉浸式探索体验展尝鲜。进入展馆,戴上头显,即可跟随在数字人导游身后,走进金字塔内部。这场沉浸式展览有三个突出特点。

一是沉浸。与传统展览不同,展览应用多种交互技术,能使现实世界中的观众一步踏入“法老的世界”,成为“剧中人”。戴上头显后,人就立马出现了在胡夫金字塔脚下,抬头就能看到巴斯苔特猫神,可深入胡夫金字塔内部墓穴,了解其内部构造、历史脉络,探索金字塔内此前从未向公众开放的区域,还可体验一把“钻金字塔”的乐趣。

二是自由。“赛博在场”的空间,不仅能摆脱地域、时间的阻隔,还能实现现实中无法实现的飞翔、漂移等动作。在CG技术、VR技术共同营造的沉浸感里,双脚不动也能登顶金字塔塔尖一览众山小,还能自由地在塔内行走、低头攀爬,穿越到4000多年前的埃及,近距离“参加”一场逼真的祭祀仪式。

三是极简。摘下头显,展览的物理空间布置极为简洁。除空地之外,现场没有任何展品,无需定位地毯、基站等设施,展览者也无需背上沉重的背包。

“我们每个VR头显的眼镜上配有4颗摄像头,用于作为追踪墙体及地面上的定位标记码,以检测和共享参观者的实时位置。根据获取的在场所有参观者的实时位置制作一张虚拟地图,然后把地图输入VR头显。目前我们的技术能够做到调动分组管理、满足组内互动;允许参观者随进随看而无需分批次进入。”HTC VIVE中国区元宇宙事业部兼软件及服务负责人杨叶青向记者介绍。

尽管此类技术还在不断迭代,但充满想象力。“技术的水平决定了参观者的体验是否沉浸、互动是否顺畅。如果像素太低、延时较长,出来的效果就像是PPT展示,不够逼真,也容易出戏。”“胡夫地平线”金字塔沉浸式探索体验展策展人田达治对记者说,目前法国、德国、英国、日本、韩国等多国都纷纷加速研发提供沉浸感相关的技术研发,使其与内容创意有机融合,计划在实景游戏、虚拟旅游、主题娱乐等更多场景落地。

让古迹说话

“巴黎圣母院的那场火灾为我们敲响警钟。值得庆幸的是,其数字资产在火灾发生前已完整保存下来。”HTC VIVE文娱项目拓展负责人张雯说,某种程度上,数字技术是古迹“活下去”“得新生”的希望。

文化遗产是人类的共同宝藏。因其珍稀、脆弱、不可再生性,对遗产进行精细的3D建模几乎是古迹所有国的必选项。而将虚拟现实等技术应用于古迹的展演,扩大文化的传播力、影响力是近五年来才开始普及推广的事。

沉浸感是如何营造的?

展览工作人员介绍,展览首先基于实景进行全景扫描,在引擎上以1∶1进行高精度重建,还原真实环境。然后借助锚点空间计算技术,定位虚拟场景与物理空间人群与物体的相对位置。伴随参观者的走动、转头、俯身,虚拟场景则相应给出精准的实时变化,从而营造出逼真的“在场感”。

不少观众对跟随数字人、在祭祀仪式中听到身后埃及法老家族成员发出的声音印象深刻。“这种沉浸式的VR体验要做到定位的高精度、低延时,并同时保证软硬件的高刷新率,对硬件性能、软件算法以及数字内容优化等的要求极高。我们的技术已经能够在一个设备中同时捕获四颗摄像头的画面来计算场景中的空间位置,识别和捕捉双手的动作,并同步呈现高帧率的动画、模型和特效,这需要强大的算力做支持。”杨叶青说。

擅长营造逼真、沉浸“氛围感”的黑科技不断迭代,以匹配古迹特点、适应传播需要。Paraverse平行云创始人李岩介绍,目前VR技术在古迹、文物中的应用可谓一举多得。

“将VR技术应用到博物馆展览中,能让游览者不用实地到访参观便能身临其境般感受到文物的魅力,体会文化的博大;还能有效地保护文物,把一些珍贵文物、难以挪动的文物真实地展现给人们;最重要的一点是能够让人们看到没有实物的文物,对于一些残缺、只有文字记录的文物通过虚拟复原进行展示,可以为文物的修复奠定基础。”李岩说。

空间计算时代已来

最近一两年间,沉浸式体验在多地开花,不少北京、上海等城市的观众有了“赛博在场”的初体验。

对观众而言,“展览更轻了”。但展览的幕后步骤却更加复杂,产业链条也拉得更长。

“还有一处变化,体验经济的时代,观众也更愿意为更沉浸的氛围、体验付费。”田达治说,这又能更好地反哺技术研发,给观众更新更好的体验,形成良性循环。

对于需求侧的大众而言,这些不同类型的沉浸感营造,让人更多地联想到《头号玩家》《钢铁侠》等科幻片中,社交、娱乐、游戏、办公都能以3D形式在其所适配的移动终端上“丝滑”运行的场面,以及这类技术将带来我们未来衣食住行的新变。

然而想要构建一个可信的虚拟世界并不容易。“这不仅需要内容生产的先进工具(如建模、3D引擎、扫描、AIGC、动作捕捉等),还需要更优越的云计算、网络等基础设施,以及持续迭代的终端设备。沉浸世界的营造,这些要素缺一不可。”李岩说。

“这是一个系统工程。”田达治说,好的技术更需要好的创意、好的内容,文化与科技要素需要恰到好处地融合在一起,才能推动产品和服务往前走。

今年,忙于在多地看项目、谈项目的张雯还有一个愿望:把中国瑰丽的“国家宝藏”带出国门,让更多人看到。“并不是把实物带出去。过去有的文物实物展,单是运送文物就需要六家保险公司服务,还有物流公司、运营公司跟随,成本巨大,且充满风险。有些有价的文物磕碰一下都是大几亿元的支出,无价的文物更不敢轻易搬运移动。希望持续更新的技术,能够让文物、非遗走出国门,焕发新的神采。”(记者 张漫子)

注:本文转载自经济参考报,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Baidu
sogou